言潘小说馆>仙侠>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> 第532章 纺线
    从小到大,悠悠最深恶痛绝的事就是早起,迪迪最怕的就是老姐的起床气。家里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,早上尽量的保证她有充足的睡眠时间。

    “睡觉睡到自然醒,数钱数到手抽筋。”这句话经常被悠悠挂在嘴上,姥姥都知道这是悠悠的人生目标。她老人家每次的回应是“你能办到数钱数到手抽筋,姥姥也能让你睡到自然醒。”

    姥姥说道做到,早上家里动静大了,就赶紧出来嘱咐“小点声,别把悠悠吵醒了。”

    悠悠妈听见了就抗议“妈,您就惯着她吧,您看村里谁家这么大的姑娘还睡懒觉,没您这样逞孩子。”

    姥姥每次都义正词严的怼回去“你看谁家的孩子有咱家的孩子健康,孩子就得睡足了才有精神。”

    有了姥姥在背后撑腰,悠悠每天睡到天大亮,神清气爽的起床。

    大卫录制粗棉布的织造,根本不用到处跑,韩屯村的妇女在服装厂上班,没时间织布,邻村的周楼和石庙,几乎家家织粗布。

    现在供销社的棉布还是要布票,化纤布可以做衣服,但是做铺盖依然得用棉布。

    分地后家家户户种棉花,不仅能卖给国家挣钱,还能自家织布做铺盖,家里打满补丁的旧铺盖早就该换了。

    以前织布是几家合在一起,现在棉花富足了,都是自家单独织。一机子布12勾,可以做6床被子,人多的还不够自家用的。

    现在人们大多数是织的被褥,很少有织做衣服用的粗布。化纤布结实不用布票,尽管价格稍高,这两年人们收入高了,吃饭穿衣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三个月的冬闲,妇女们都在家里纺线,人多的一家几辆纺车。农村里七八岁的女孩,七十多的老年妇女,都会纺线。

    从天亮开始,纺到深夜结束,各家的纺车“吱呀呀”的转,快手一天能纺一斤,慢的也能纺六两。

    自家种的棉花,织布就用最好的。秋分时节收获的棉花,棉纤维长,不仅好纺,纺出来的棉线细而且结实。

    用好棉花纺线织布,二斤就够织一勾子布,能做一床被面或床单。用霜后的棉花,最少得二斤半。

    织一机子粗棉布,得用25——30斤棉线,一个妇女一个月就能纺出来。

    三个月的冬闲,好多人家纺了50多斤棉线,多的快百斤了。不仅用好棉花纺线,还纺了二十多斤的霜后花,准备织装粮食的布袋。

    妇女们卯足了劲的织布,打算把家里打满补丁的铺盖换了。自家种棉花,霜后花基本上都没卖,留着做棉套。

    春棉霜后花少,每亩二三十斤皮棉。夏棉霜后花多些,每亩三十斤。

    霜后收的棉花,虽然绒短,可棉籽秕(不饱满),出绒量高,二斤半籽棉就能出一斤皮棉。

    霜后花绒短,纺线质量差,国家收购价比较低,每斤030元左右。群众嫌价格低,霜后花就不买了。

    以往,每年人均分不了二斤皮棉,队里留种的籽棉轧的好皮棉,每人二三两,织布用来做经线,比较结实好干活。

    二斤棉线不够织一勾子布的,做一身单衣都不宽裕,做一件棉衣缺棉套。

    自己织的粗棉布也不结实,大人在意着穿一年也得破。孩子们费衣服,一两个月就能磨烂了。因此,大人孩子都穿补丁衣服。

    棉花少只能先紧着穿,铺盖能凑合就凑合,一家五六口人能有两套铺盖就不错了。